-
文汇报
漫生快活为创意变商品填“坑”修路
莫干山路50号,沿街的一面墙上,“漫生快活”四个字排成大大的“田”字格式。一路走一路寻,几乎在M50的最深处,才找到了18号楼103室——"漫生快活”设计品店的所在。 门脸儿很小,也就家里普通一扇门的样子。内里平铺开去,大约陈设着近200套各类各样的创意产品。老板丁伟托起个滴水青釉壶,指着边上同系列的杯、碟:“这一款的市场反应很不错,在销量榜上排名越来越靠前;为此我们鼓励设计师扩充产品系列——你知道,年轻的设计师常常按着个人偏好搞创作,但商品不同于艺术品,想把创意变成规模化的商品,他们需要听市场的反馈。” 身为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的丁伟,对深藏于M50的“漫生快活”踌躇满志:今年3到6月,正式运转起来的这家店铺实现了30万元销售额;7月,单月销售额突破10万元,“但我们真正的效益会产生在‘外面’。”
-
缤纷家居
“漫生快活”源于丁伟对中国文化的喜爱。毕业于清华美院的丁伟,经常看到同校陶瓷专业的同学在拉胚,烧窑记录升温的曲线,吃饭时用自己烧制的产品,非常有味道。瓷器,既有艺术属性又有产品属性。“我希望它还能传递中国智慧。”正是这种想法,最终让丁伟决定和M50联合打造一个名为“M50漫生快活”的新瓷器品牌,
品牌起初起步于小作坊的时候,远没有想象中的这么简单。比如陶瓷经常讲“一方顶四圆”,就是一个方的器型它非常难以去烧制,要顶四个圆形器。”一次设计个方形的香薰,模具改了8次,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,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。”“尊重传统、心怀未来、平衡节制、诚实必要”在传统工艺前,丁伟常常充满敬畏之心。
-
创意 设计源
360度设计观
正我们经常会探讨"什么是设计"或"设计在不同的状态下会呈现怎样的面貌"等问题。不同的人对设计的理解不一样,学生常将设计等同于想法,高校老师把设计作为一门学问,民营企业家把设计作为提升产品销量的手段,财富500强的跨国企业则把设计作为研究用户需求的特定手段。不同的理解没有对错,只是角度不同。所以,用"设计+"的方式来立体地阐述设计概念,探讨"设计"在与其它概念相结合时体现出来的面貌就具有实践意义,这也即我所谓的"360度设计观"。
-
YOLO
商人的眼光做“设计”
对于设计师尤其是刚起步不久的设计师来说,掌握成本控制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平衡是最主要的难题之一。在M50,曾有一位设计师以扇子为载体设计了一款产品,不料采购“原材料”时发现扇子的起订数是10万把,结果他囤了一仓库扇子,加进了自己创意的产品却只卖掉几千件。“这样的失败例子非常多。”王艺告诉记者,独立设计师的成败“受制于制造者、取决于消费者”——前者是成本控制的关键,后者决定了市场销售。
即便已经闯出名头的丁伟也仍然未能走好这个“平衡木”:2009年,水滴的圆润形态让他着迷,为此设计了水滴烛台系列;由于制造工艺复杂,每个烛台的成本就高达两三百元;但国内顾客完全不买账,“后来想明白了,中国家庭对烛台没什么需求,怎么可能花数百甚至上千元买这种对他们来说华而不实的玩意儿?”